锲斋对话

锲斋对话丨对话言恭达先生

-->

锲斋对话丨对话言恭达先生

中国书法报

链接:活动丨书写中国——“习近平用典”主题临写活动(三十二)

链接:活动丨书写中国——“习近平用典”主题临写活动(三十三)

链接:点击订阅《中国书法报》


 

 


人物介绍

    言恭达,江苏常熟人,1948年生。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友协国际艺术交流院院长,中国书协顾问,第五届、第六届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时    间:2017年8月28日

地    点:江苏南京

对话人:言恭达  李世俊

 

 

 

 

 

 

 

 

 

李世俊:言主席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今年“两会”一共有五份提案,其中有四份直接与“文化”相关,您是怎样看待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


言恭达:我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已经10年了,期间我上交提案77个。今年我的提案中最主要的有两个:一是要警惕互联网时代汉字缺失的问题;二是“寻找东方美,书房满中国”——关于深化实施“全民阅读,书香中国”工程的建议。我想重点讲讲第二个,也就是说在当前“全民阅读”的高潮中,我们如何通过一定的文化空间和文化样式使全民阅读在互联网时代深化下去,将“全民阅读”与整个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此,我提出了“中国书房”的理念,我希望能够通过“中国书房”的建设,将书房、书店、书院“三书”打通,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三馆功能合一,优势互补。“中国书房”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读书小环境,而是在当今信息时代,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个体精品阅读与群体交流,并引入传道、授业、解惑的书院培训和研究功能,经典推介、借购合一的书店功能的最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包括文创产品与活动的新形式。一句话,为当下的老中青市民与学生营造一种时代的新中式生活方式。“中国书房”易操作、可复制,它通过模块的标准化设计,易在社会层面形成广泛影响,有利于把全民阅读从阅读推广层面渗透到大众生活中去。从而通过家庭、社区、学校、机关、村室等“中国书房”的设立改变大众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当前“中国书房”要坚持政府主导公益为主,通过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购买服务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搭建不同的发展平台。
        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并深入到整个社会是很重要的一个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根和魂。我曾三次拜谒黄帝陵,黄帝陵上有块匾,写着“人文始祖”四个字。我经常思考什么是人文?即它代表一种理想的人性。什么样的人性值得我们具有?否则活着就没有意义。二是文,即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达到这种理想的人性。中国人的理想人性是“仁”,升华出中华民族“道”的精神。中国人的“文”是“礼”,中国古人是以“礼”来实现“仁”而服务的。“仁”表现在“敬天爱人”。要通过“忠道”。“仁”强调的是有爱之心,有亲之情。而此爱心与亲情则是通过“给予”“奉献”“尊重”与“宽容”将仁爱精神与情怀表现出来。这就是仁道、仁爱,就是中华人文精神、文明的方向。只有我们懂得了“道”的基本内涵,才能够通过时代的不断变化而赢得美好的结果。我们需要做到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就是我们作为文学艺术工作者来说,能够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能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李世俊:习近平总书记说“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您在传承书法艺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想必在这方面有很深的体会,请您向我们说说。


言恭达:我受中国书协的委托,从前年开始,在十几个省进行了中国书法公益流动大讲堂的讲座,从去年4月到今年8月,我又走了十几个省对全国的中国书协会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作培训讲座。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一些现象一样。我感觉前几年书法生态的失衡是全国文化生态失衡的一部分。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信仰的缺失和哲学思辨的贫乏。因此,我认为当下书坛最需要的就是思想的滋润和审美的纯化。
        在前年中国书法公益流动大讲堂的巡讲中,我着重阐述中国书法的本体,不是单一地从技法方面进行了讲授,因为书法文化创造不是单一的技法创新。我们提倡回归传统,但不是复制传统。因此关键要对中国书法有一种文化上的哲学思辨。让今天的书法艺术能够提升到一个时代的,人类文化学的高度来研习。中国书法艺术的核心价值应该建立在当代哲学的基础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书法是修出来的,养出来的。中国书法是中国人一生的修行!

        我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有以下四大要素:一是文化特质。“天人合一”的中华“和”文化是唤醒中华民族全民觉醒的文化信仰。从社会伦理、审美心理到民族道统,构筑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同样也彰显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特质。中国书法是以中华人文理念为根本支点,从技法体系到内在精神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价值与生活方式的精神诉求。艺术作为文化都将沉积为“人格”,表述为“国民性”,其最终目标是普及人性中的大爱。作为一个书家,就是要有家国情怀、人文担当。
二是哲学依据。东西方两种哲学思辨方式的差异,产生了两种对宇宙客观思维模式的差异性,两种大文化背景的不同,必然形成两种审美体系的原则差异。而中国书法的哲学理念,我想主要要弄明白的有四个方面:一是书法艺术阴阳之辩证;二是书法艺术变易之规律;三是书法文字器道之兼修;四是书法艺术审美之特征——向内、重和、尚简、贵神。因此化繁为简、以简驭繁是中国人最本质表现事物的方法。“道”是至简至纯的,只有中国的书画艺术才能达到如此之境界。而中国书法与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如:儒家学说的“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理念。中国书法的基本精神是“道中庸”而“致中和”以达“极高明”。禅宗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审美境界、直觉体悟和心手双畅带来了无限的意象空间与理论阐述。道家的无为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也对书法艺术创作的无为之境、虚静坐忘与绝对价值带来审美的最高境界的启示,庄子的“虚、静、明”、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为中国书法的写意精神定格为最高审美理想。三是思维形态,我们以前讲书法是形象思维,现在应该是意象思维。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首先提出“意象”:“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里,“心、神、情、志”用“意”来概括;“物、容、事”用“象”来表现。而当前我们在书艺创作中要把握好中国书法的写意精神,意象思维是首要的。中国诗书画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如司空图主张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四是审美品格。我总结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笔墨性,第二是诗性,第三是时代性。如傅抱石所说:“中国书画的生命必须永远寄托在线与墨上,因为它是民族的。”而时代性则是当代艺术通变的核心要素。通中国书法的当代文化精神,才能追求经典。
        去年4月到今年8月,中国书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会员培训,我讲座的题目是《守护文化灵魂,回归艺术本真》。走了十几个省,虽然很辛苦,但是收获很大,会员们反响强烈。一方面利用这个机会自己重新对当下书坛现状和书艺方向进行了一个梳理和总结,另一方面也跟广大书友进行了互动和交流。更大的意义在于让大家明确方向,明白现在该怎么走,需要有忧患意识与问题导向,把道理化为具体行动。


李世俊: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构想,“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交流。在国际文化交流这方面,您也做了很多工作,请您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言恭达:这么多年来,我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也确实做了很多事情,仅我个人书法展,有2010年联合国首届中文日的书法特展、2011年国际APEC美国夏威夷大学文化论坛《世纪脊梁》大草长卷书法展、2012年伦敦奥运《体育颂》大草长卷,等等。此外,我还参与了中国书协的“中国书法环球行”;多次参加中国文联组织的两岸三地的艺术论坛,作过主题发言。2012年还带团到马来西亚参加了文化高峰论坛,作了题为《多元文化对话与中华“和”文化价值》的主旨演讲;文化部主办的“两岸汉字艺术节”,每届我都有参与;还有全国政协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等,我也有参与。
        此外,去年底我兼任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际艺术交流院院长,今年3月,按照中央指示精神,我们开展了对日本的民间文化外交。策划了在日本京都举办的“仁泽无疆——中日书法名家邀请展”。展览期间在京都创价学会总部,我作了《中国书法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底色》的文化讲座。此外,我与85岁的日本著名书家杭迫柏树先生进行了一场“京都对话”,围绕中日书法艺术交流的历史回顾、中日文化的互动与认知、书法文化的核心价值“道”的阐述、“东方智慧”——儒学“仁”对建立世界同理心文明的当下意义、中日文化交流合作与和平发展的前景展望五个方面展开了对话。我们从书法艺术精神的角度,也从整个世界文化、世界格局的角度来看待中日两国关系,诠释了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愿望。“京都对话”虽然是两个人的对话,实际是两个民族、两个国家的艺术家的从艺术本体出发一直到艺术的社会功能的对话,而这个对话对当下来说有着比较大的意义。


李世俊:最近,您在北京举行了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人民美术出版社纪念建军90周年文献展暨《军魂颂》言恭达大草书法长卷展”,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展览,并谈谈您书写《军魂颂》的契机和经验。


言恭达:正如在《军魂颂》展览研讨会上一些理论家评说的那样,这一书法长卷是当今时代的代表作。我曾多次书写长卷作品,其中有2008年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时创作的《我的中国心》大草长卷、2010年上海第41届世界博览会时创作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大草长卷、2011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APEC文化论坛展出的《世纪脊梁——言恭达书推动百年中国历史进程人物诗抄》大草长卷、2012年伦敦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美术大会《体育颂》大草长卷、2013年《时代抒怀——言恭达自作诗大草长卷》、2014年青奥会《习近平主席给南京青奥会志愿者一封信》大草长卷、2015年的《将军吟》大草长卷以及近期的《军魂颂》长卷,等等,这些年,我一共写了11个长卷,其中8个是大草长卷,3个是隶书长卷。长卷是传统书法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研讨会上李一先生讲道“一幅作品能成为一个展览,成为一个文化事件,成为一个书法事件,很不容易”。这个展览之所以能引起轰动,当然一是技法本身,技法要过硬。第二就是它的内容、它的文化精神和艺术气象。创作《军魂颂》书法长卷的契机,就是建军九十周年来临之际,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辑找到了我,向我传达了这个意愿,并作为一个重点项目上报中宣部。创作这样一幅长卷作品是很有意义的。
        对这幅书法长卷,我是比较满意的。我将每一次的长卷创作都作为一种历练,每一次历练都是创作主体的一种提升。从创作精神、创作技法,创作形式、创作气象,我都进行了反复的思考与研究。有人问我“这个32米长卷,写了多长时间?”,我说一整天吧,大家都表示很惊讶,我说虽然最终书写仅一天,但是创作前案头准备与思考是多时的。我要把怀素、张旭、黄庭坚等历史上大草书家的作品进行反复深入的揣摩与研究。一个人静心地、心无旁骛地在书房里进行学理性的思辨,这才是最重要的,思考什么呢?就是古人精湛的艺术特色与高超的审美气格,思考古人艺术语言和今天的时代转换。
        要说这幅《军魂颂》大草长卷的艺术特点,或者说如何“解读”,我简要说明一下:第一是注意笔法。即“篆籀笔法入草”。我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思考个人书法创作如何变法这一问题的。也是从那时起,我深化清代碑学的发展途径,开始使用长锋羊毫,以裹锋绞转、逆势涩进的笔法实行两大创变,即“以篆入草”和“以草入篆”。所谓“以篆入草”就是绕过明清追求宋和宋以前经典的大草风貌,以篆籀使转的笔法入大草。第二,注重时代性。形式是很重要的创作要素。作为新的时代,我们追求的是纵横捭阖、大开大合的形式解构,即既是豪迈大气的、也是精美古雅的。形制要真正做到开合有度、虚实相生的话,就一定要进行长期的实践与磨炼。而由开合构成的空间感,就需要有虚实的有机融合,因此在草书慎密型与疏朗型这两大类之间,我选择在中间状态。第三,注重墨法。当代书坛不注重用墨,而墨法的变化使用是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重要技法。当年林散之先生32岁去上海拜见黄宾虹,黄宾虹见他作品时说,“书画艺术注重虚实……君的作品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林散之先生从此悟出了其中墨法之大道。因此不懂用墨就是不懂虚实,我创作这件作品时大量巧用了宿墨、渴墨、燥锋,这是我比较满意的地方。很多人都看出我用了“枯笔”,实际上是燥锋渴墨,渴墨就是书论中所说的“渴则不润,枯则死矣”。渴墨的合理应用将书法作品越来越推向“淡”。而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散、淡”。第四,注重通势布白。就是把握整幅作品气息的空灵虚静。按照中国书画写意精神,遵循老庄哲学的“虚、净、明”“致虚极,守静笃”。达到整体气格境界的畅达和谐。


李世俊:对于新一代的年轻的书法家,您有什么期许建议?


言恭达:我们这批40后书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书法家协会建立以后一步步走过来的,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所谓风雨就是各种艺术思潮的变化。今天,我对年轻的作者建议“三个学会”:第一要学会放弃。所谓学会放弃,就是当一门学问、一项技艺在学习阶段,要放弃急于成名、好于美名的念头,一头扎进传统经典中去。不要将别人的评价放在第一位,一天到晚想着开展览、搞宣传。当然,互联网时代,年轻人通过一定的展览宣传也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记住不管是谁,作品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我举一个例子,20世纪70年代,我父亲的一位书画家朋友曾经对我说:“恭达,我20多岁到上海滩,一天到晚想办展览,现在70多岁,不敢开了。”这句话我记忆犹新,意思很清楚,年轻时无知者无畏,而随着年岁的增长与见识的广博,会越来越发觉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希望年轻人要先学会放弃名利。第二,要学会思考。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非常丰富,我们当年能够借一本帖临摹都是非常不容易的,而现在只要一部手机,就能够轻松获取大量书法资料。但是有这样好的学习条件,却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非常好的结果。因为互联网时代人会显得很浮躁,人们习惯于热闹与喧嚣。安静不下来,思考就少了。实际上,我们不仅要学习古代书法作品的技法,而且要思考它从文化到哲学的高层面的内涵,思考蕴藏在一碑、一帖背后的文化和它流变中的社会审美,思考在当今时代特质下如何进行创变发展。第三,要学会选择。在这“散乱”“多元”的艺术世界里,会让年轻人变得迷惘失措,阻碍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年轻人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发展。对自己的文化积累与艺术创作有益的书、合适的帖,从而选对自己的方向。我们既要学会包容,更要学会选择中的深层思考。
       祝福年轻的一代,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言恭达艺术作品欣赏



 

 

 



 

 

 



 

 

 

 

 

 

 

 

 

 

 

 

 


欢迎订阅2017年《中国书法报》

1.邮局订阅: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1-237

每期定价:3.00元

全年定价:150.00元


2.邮购订阅:

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报》社  

邮编:100125

联系人:陈英嘉  朱化杰    

联系电话:

010-64060749  

010-65012624

银行汇款户名:《中国书法报》社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团结湖支行

账号:0200 2068 0900 0012 936


3.微店订阅:

点击下方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




欢迎订阅2017年《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书学》

《中国书法》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1.邮局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书法》

邮发代号:2-879

每期定价50元

全年定价600元


《中国书法•书学》

邮发代号:2-908

每期定价50元

全年定价600元


2.邮购订阅:

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杂志社

邮编:100125

联系人:潘女士 张女士

联系电话:010-67322341

银行汇款户名:《中国书法》杂志社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王府井金街支行

账号:0200 0007 0901 4416 048

(分别订阅全年杂志免收邮费,单册订阅加收邮寄费8元/册)


1.搜索公众号“中国书法报”,添加我们。

2.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我们。

推荐·分享

欢迎您将我们的公众号推荐给朋友,将我们的内容发布到朋友圈。

联系电话

采编部:010-65389224

广告活动策划部:010-65064258

发行部:010-64060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