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斋对话

锲斋对话·对话解小青

-->

锲斋对话·对话解小青

中国书法报

                                                     

链接:活动丨书写中国——“习近平用典”主题临写活动(四十六)

链接:活动丨书写中国——“习近平用典”主题临写活动(四十七)

链接:点击订阅《中国书法报》




解小青,首都师范大学书法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女书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赵孟頫书法艺术》一书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参加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中日自作诗书展等多次展览。书法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时    间:2018年3月3日

地    点:北京

对话人:解小青   李世俊

李世俊:书法是中国文化中最具哲学意味的艺术。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请您谈谈如何用书法来培养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解小青:书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文化,它反映着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从用笔、结构、章法、墨色的运用等各个方面来讲,书法艺术中都包含了很多对立因素,比如说用笔上的疾与涩,结构上的正与欹、墨色上浓与淡的对比,等等。书法高明的地方在哪?在于它能够在对比中达到一种平衡。它不是强化两个极端的对比,而是要在这两极中实现一种平衡,达到一种最佳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和”的境界,而这正是中国哲学中特别重要的一个范畴。《礼记·中庸篇》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如果说做到了中和,就会“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万物,各得其宜。所以说,书法追求和体现出的这种“和”,是中国哲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一直以来讲求的,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等,包括现在重视强调的家风,承传的都是一个“和”字。书法,不仅能够给我们个人修养提供一种开悟的灵感,更代表着中国哲学思想最集中的体现。

解小青书辛弃疾诗

李世俊:您是首都师范大学汉字认知与表现研究中心主任,对文字有着深入的研究,您是如何理解“汉字是文化自信的基石”这一观点的?

解小青: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汉字。汉字是文化的基石,它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特征。有的人说中国应该是“五大发明”,“四大发明”之外,还应该有汉字。的确,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贡献给世界的一份珍贵礼物。我们知道西方有创生神话,可是只有在中国有文字创生神话,包括仓颉四目,包括造字之后“天雨粟,鬼夜哭”等,这都体现了国人从骨子里对汉字的敬畏。

中国人对汉字独有的一份情结,也导致了中国书法、日本书道、韩国书艺三者同一本源但不同分流的具体呈现,归根结底其实是中国人对汉字的认知所致。先民造字的时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表达的就是一种天人合一思想,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所以我们运用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作为书法的载体,能够真正地讲出好的中国故事。事实上,汉字古老的义理在今天也越来越时尚,越来越显示出其高贵魅力。在信息化时代,汉字一直在与时俱进。

解小青 行书古人闲适处

李世俊:您先后师从姚奠中先生、欧阳中石先生,所谓名师出高徒,他们在您的学书、治学过程当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小青:我确实特别幸运能跟从两位先生学习。七八岁参加书法展览的时候,姚奠中先生就抱着我照过相,之后在读本科的时候,姚先生又成为了我的老师。这么多年的学习体会当中,我对姚先生的思想也在逐渐领悟,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他的家国情怀。姚先生是章太炎先生的学生,他不仅秉承了章先生国学方面的治学传统,更重要的是继承了太炎先生作为革命家,把时代担当作为己任的精神。姚先生有一首诗特别让我感动。1936年的时候,太炎先生突然去世,但是章氏国学讲习所还要继续,所以由章夫人汤国梨先生主持,姚先生在那代课一年,后来“七七事变”之后各自逃难,讲习所也就解散了。这时候姚先生本来是想回山西,可是同蒲铁路沿路全是战火,回不去。后来就想是不是南京国民政府那边会保险一点,所以往南京走,但是随着上海沦陷,南京也保不住了。这时候姚先生的一位同学提议让他到安徽去,所以他来到泗县,在那里他住在孔子庙里面。姚先生那会儿还特别乐观,外面战火纷飞,但是他觉得自己是孔夫子的“入室”弟子。这一段期间,他著有40万字的《古文尚书讲疏》,虽然说圆了自己学者这一梦想,但是更多的是对国恨家难的一种愤慨。当时他反复吟诵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遍一遍地诵读,直到最后声泪俱下。他自己在诗中写道:“儒生流落依戎马,故国飘摇风雨间。一片丹心伤碧水,两行红泪哭青山。”姚先生把祖国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担当,这一点对我的教育意义非常大。他给章太炎先生纪念馆写过一副对联:“为国为民九死一生终不悔,兴文兴教千秋功业赖承传。”这副对联,一方面是对太炎先生的颂扬,另外一方面也是他对自己教育兴国、教育救国心志的抒发。

我觉得这两位老师,无论是姚先生也好,欧阳先生也好,在这一点上是特别共通的。欧阳先生曾得过那么多的荣誉,但是他最珍视的还是“人民教师”这个称号,他说自己是“普普通通一教师”,做了一辈子教书匠。他将书法教育理念概括成16个字:“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赋以生机。”后来,他将“赋以生机”改为“切时如需”,也就是说书法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书法要符合时代的要求。

李世俊:欧阳先生对京剧也特别精通,是奚啸伯的弟子,在传承京剧上他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您在欧阳先生身边学习这么多年,对于姊妹艺术对书法的影响有什么感触?

解小青:欧阳先生对于书法教育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从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再到博士后,完善了高等书法教育体系。欧阳先生是北大哲学系毕业的,他曾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他跟金岳霖先生学习的时候,金老就曾经问他们一个问题:“什么叫学问大?”欧阳先生冲口而出:“无所不知的人,学问最大。”金先生摇摇头说:“不是,是要能‘容’。”欧阳先生当时还不同意这个说法。金老说:“我让你‘容’它的意思,就是承认它的存在,不能轻轻易易地去否定它。”后来欧阳先生对我们讲,无论对方意见怎么样不同,都要很好地思索,都要承认它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容”。欧阳先生从金岳霖先生那儿得到的启示对他的思想与行事的影响非常大,这也是他能将各个学科融合起来贯通思考的根本所在。

解小青书法作品

李世俊:苏轼有诗云:“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吴丈蜀先生曾云:“踏破藩篱觅旧踪,师承汉魏善融通。成家岂是临摹得,造诣全凭字外功。”您是中国书法的第一位女博士,在这方面有什么感受?

解小青:现在大家对书法范畴的认识越来越明晰。以前学习书法是口授心传,是师父带徒弟的形式,现在书法成为一门学科以后,连带着书法的地位也越来越独立,我们称之为书学。它早已不是一个写字的问题了,而是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撑,比如说金石学、文献学、碑帖学以及各类文史知识等,学科建构需要一个全面的支撑。沙孟海先生教学生的时候也曾讲过:“书法除了书法史、书法理论以外,一定还要有另外一门学问做支撑。”随着书法学科的建构,在这样一种大的教育背景下,人们对书法的观念越来越清楚,在研究的意识上也越来越明确。

李世俊:传统师徒授受是心传口授,学生在行起坐卧、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老师多方面的影响,这与我们现在在西方影响下建立的学科制有很大不同。请您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谈一下二者的优劣。

解小青:一般来讲,训练童子功的时候,可能更多地就是照着写,师父也不会讲太多的理论,但是这时候的技巧是长在手上的,小孩子的时候可能没有那么多的理解,没有那么多的理论,但是笔下有些东西也会自然地出来。等我们年纪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开始对书法有了理性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这个过程我觉得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面讲“隔”与“不隔”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从小学书法,和书法是长在一起的,是不隔的;但是等再长大一些的时候,自己各方面的学问更具备的时候,再隔开来看书法,对书法就会有一个更新的认识。这时候对书法的理解,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分析。比如说在结构上面,这一笔为什么低,当这一笔低的时候,其他的笔画该做出怎样相应的调整,等等,这些都需要有意识地思考。这也是书法奇妙的地方,可以说每一个字都是活的,因为每一次写的时候,把握的程度都不一样,整个架构总是处于动态当中。我们看各家各体写同样一个字却各不相同,但是都非常地好看,所以说每个字都是活的,常写常新。

李世俊:据我们统计,现在在全国有260多所高校开设了书法专业,但每个学校的教材不尽相同,在首都师大,书法教材是如何来完善的?

解小青:在教材方面,首师大这边主要是以欧阳先生主编的一系列教材为主,侧重在大的文化背景下研究书法,而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技能的分析,所以会选取《书法与中国文化》等这样的书目作为我们的教材。

解小青 篆刻”天长不老“

李世俊:在各大书法展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当前书法界对于书学研究也非常重视,近期,我们《中国书法报》也组织举办了“重庆渝北区书法论坛”“当代书法批评苏州论坛”等书法理论论坛。您先后发表了众多理论文章,出版了多部理论著作,您认为当前书学研究的突破口和发展方向在哪里?

解小青:创作需要理论的支撑。我们现在的书法创作非常繁荣,理论方面也有中国书协举办的各种评审等活动,而且现在又有这么多高校力量介入,相比以前确实呈现出大繁荣的局面。相应地,也会出现一些需要我们思考的地方。比如说问题意识、研究的目的等,都可以再做更深入的思考。康德曾经讲过真正的美是和功利没有关系的,这对我认识研究问题的意识特别具有启发性。他讲,比如说我们面前有一片草地,觉得草长得特别好,这样的时候就是纯粹的审美,但是当你想到这个草地真好,晚上可以在这开个party什么的,想到它的功用或者说功利性的时候,就会妨碍了对这片草地的一种纯粹的审美。我觉得研究也是一样,真的是要发现问题,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才有可能坐十年冷板凳,真正地去做实一项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对于我们每一个研究者来讲,这种坚守和定力是最重要的。

李世俊:您现在侧重于哪方面的研究?

解小青:个人的研究来讲,我现在更多的是在“汉字与书法”方面。书法和汉字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表征的重要特征,涉及文化承传的这种价值意义远远超越了书法的艺术化功能。从汉字之“形”厘清字体变化脉络和书体多样风格,从汉字之“意”溯源其以形状物、以物会意的特点,由“形”与“意”两者之关系,推导书法表现与汉字构象之间对应的变化规律。若说汉字字象是“本”,则书法艺术为“用”。

解小青 肖形印



欢迎订阅2018年《中国书法报》

1.邮局订阅: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1-237

每期定价:3.00元

全年定价:150.00元


2.邮购订阅:

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报》社  

邮编:100125

联系人:陈英嘉  朱化杰    

联系电话:

010-64060749  

010-65012624

银行汇款户名:《中国书法报》社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团结湖支行

账号:0200 2068 0900 0012 936


3.微店订阅:

点击下方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



欢迎订阅2018年《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书学》


《中国书法》

每期定价:50元

全年定价:600元


订阅方式:

1.邮局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2-879


2.邮购

邮局汇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杂志社发行部

邮政编码:100125

收款人名称:《中国书法》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67322341(兼传真)

联系人:潘女士  张女士


银行汇款

户名:《中国书法》杂志社

开户银行:工商银行王府井金街支行

账号:0200 0007 0901 4416 048


3.微店

长按并识别上方二维码进入中国书法杂志社官方微店购买。


邮购或微店订阅全年《中国书法》,免收邮寄费。零购1册加收10元邮寄费,2册及以上加收总价15%的邮寄费。


《中国书法·书学》


每期定价:50元

全年定价:600元


应广大读者的要求,2018年《中国书法·书学》将自办发行。


订阅方式:


1.邮购

邮局汇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杂志社发行部

邮政编码:100125  

收款人名称:《中国书法》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67322341(兼传真)

联系人:潘女士  张女士


银行汇款

户名:《中国书法》杂志社

开户银行:工商银行王府井金街支行

账号:0200 0007 0901 4416 048


2.微店

长按并识别上方二维码进入中国书法杂志社官方微店购买。


订阅全年《中国书法·书学》,免收邮寄费,并随机赠送2016或2017年《中国书法·书学》1册,送完为止。零购1册加收10元邮寄费,2册及以上加收总价15%的邮寄费。



1.搜索公众号“中国书法报”,添加我们。

2.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