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斋对话

锲斋对话丨胸中有大义 心里有人民 肩头有责任 笔下有乾坤 ——对话张学群先生

--> 锲斋对话丨胸中有大义 心里有人民 肩头有责任 笔下有乾坤 ——对话张学群先生

锲斋对话丨胸中有大义 心里有人民 肩头有责任 笔下有乾坤 ——对话张学群先生

中国书法报

链接:活动丨书写中国——“习近平用典”主题临写活动(二十一)

链接:活动丨书写中国——“习近平用典”主题临写活动(二十二)

通知:关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自行订阅《中国书法报》的通知

链接:点击订阅《中国书法报》




张学群

胸中有大义  心里有人民  

肩头有责任  笔下有乾坤 

张学群,安徽阜南人,1957年10月出生。

张学群书法作品1988年入选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此后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展”“兰亭奖”等全国性展览。被《书法》杂志评为2005年度“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被《中国书画报》评为2010年度“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被《书法报》评为2010年度、2012年度“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等。张学群在书法理论方面也取得一些成果,早在1985年,张学群的《书法理论发展简论》一文即获全国第四届书法理论研讨会三等奖;2009年,《当代安徽书法发展轨迹分析》一文获中国书协研究部、《中国书法》杂志举办的“当代书法三十年”征文活动优秀奖(最高奖);先后在报刊发表书法理论文章近百篇。

1983年4月,张学群在学生时代即担任安徽大学书画协会会长;1991年11月当选为安徽省直书画协会副会长;2001年12月当选为安徽省直书画家协会主席;2002年7月当选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007年11月当选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2008年8月增补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2010年11月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


时 间:2017 年03 月23 日

地 点: 昆明

对话人:张学群   李世俊


视频丨李世俊对话张学群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要求,要明大义、务民本、勇担责、勤耕耘。


李世俊:张先生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书法报》的专访。您是中国当代知名书法家,曾任中国书协理事、安徽省书协主席。您在书协组织工作和书法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上提出的对文艺工作者要“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要求,您是怎样理解和践行这些要求的?

张学群:去年11月,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新时期文艺界的一次盛会,是文艺发展繁荣的一次标志性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得高屋建瓴、振聋发聩,充满深情、寓意深长,讲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可谓中华民族重建“文道”、重修“艺德”的一次重要讲话,我反复学习了多遍,越学越感亲切和深刻,越令人有信心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传统又现代,既理性又诗性,既有哲学高度又有美学感染力,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现实厚重感,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世界胸怀,既有宏观建设性又有微观操作性,可谓新时代的“文心雕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我理解,“胸中有大义”,就是要把个人与国家、民族、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急天下之所急、忧天下之所忧,明大道、守正道、行义道。“心里有人民”,就是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艺术的泉源在哪里的问题。要胸装人民、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放歌、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艺发展的推动者,离开了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肩头有责任,就是要责任上肩,勇于担当。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文艺作品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精神追求,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关系到民族的荣辱祸福。当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当一个灵魂的塑造者,是职责所在、使命所在。“笔下有乾坤”,就是要知乾坤之大,明天地之变,多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

“四有”是对文艺工作根本属性的形象概括,也是一个优秀文艺工作者的基本遵循,其核心要义在于体现文艺工作之人民性这一内在要求。对一个文艺工作者来说,“胸中有大义”是前提条件,“心里有人民”是思想基础,“肩头有责任”是实现途径,“笔下有乾坤”是目标指向或最终结果。“四有”之间,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更难以割裂。

张学群书法作品

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书法家,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四有”要求,既是责任义务,也是道德修养,更是奋斗目标。

首先要明大义。“文运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灯火”。书法虽为“雕虫小技”,但关涉大义、大道、大德。作为一个书法家,要手握小笔,胸装大义;手染翰墨,思飘物外。其次要有文化自信。书法艺术是国粹,中国书法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没有文化自信和艺术理想,就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明大义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文人之笔,劝善惩恶”,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精神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要坚守艺术理想、艺术道义、艺术价值取向。如果老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打算盘,就不可能有诗意和远方。以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己任,方显大义本色。要以书法之笔,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其次要务民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中华大地上,最重要的本就是以民为本。要放下架子,走到民间,融入社会;要以民为师,虚心求教,汲取营养;要远离铜臭,热心服务,乐于奉献。每一个有抱负、有追求的艺术家都应该追随人民的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张学群书法作品

第三是勇担责。担什么责?就是要担弘扬大义、服务群众、精心创作的责。为谁担责?要为人民担责,通过创作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正气、浩气、豪气。要为社会担责,通过作品引导社会崇德向善,匡明正义。要为艺术担责,通过行动弘扬优秀传统,光大时代精神。用张载的话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四是勤耕耘。“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功”,作为书法家,勤耕耘,就是要笔下有乾坤,满纸生烟云;要以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多创作精品、正品,为人民耕耘精神的田野;要坚持笔墨当随时代,敢于创新、书写时代、昭示进步;要追求真善美、创造正能量,追求崇高的价值和境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把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市场导向与艺术导向、集体智慧与个人奋斗的关系摆正放稳,不负时代、不辱使命。

张学群书法作品


作为一个艺术家,要热爱生活、拥抱生活、深入生活、创造生活。


李世俊:您生长在安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对您后天书法艺术的学习有什么作用?

张学群:安徽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一点都不过分。安徽文化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三条水系孕育了三种文化。长江、淮河恰巧从地理上把安徽等分为皖南、江淮之间、淮北三个部分。江淮之间孕育的是皖江文化,桐城派是典型代表。淮河孕育了淮河文化,有老子、庄子、建安文学等;再有皖南山区新安江水系,孕育出新安江文化,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徽文化。

安徽文化,带有鲜明的地域特点。皖江文化是以安庆、桐城为中心,由安庆土著的古皖文化和来自江西、徽州移民的朱子信仰相互碰撞和融合而成的。皖江文化自先秦以降从未间断,源远流长。皖江文化涌现出大量的文化世家,有的绵延数代、名人辈出。由于移民较多和交通便利,皖江文化开放程度高、创新意识浓、文化辐射力强,在许多方面使部分文化内容从区域文化上升到主流文化圈。有的专家认为,皖江文化比较注重以文载道、以文救国、以文济世、以文乐民,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文化意识形态功能,比较系统地整合了文学、政治、宗教和艺术的精神力量,因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皖江文化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流光溢彩,至少包括实用文化、艺术文化、思想文化三个维度。淮河文化区域比较大,其东北连齐鲁、西北接中原、西南接荆楚、东南通吴越,因而融合了这些地区的文化精华。淮河文化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数千年融合的结果,它主要体现在淮河干流两岸空间范围内,反映出南北过渡、兼容并包的特色。北方刚烈、雄浑、苍劲的风格,南方宁静、柔婉、秀丽的风采,经过融合兼容,使淮河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徽文化,即徽州文化、新安江文化,是徽州人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徽文化崛起于北宋后期,鼎盛于明清时期,兴盛约800年之久。20世纪90年代后,徽学、藏学、敦煌学并列为国学三大地方学科。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颇有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包括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了新的生气)、徽剧、徽州刻书、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菜、徽州茶道、徽商(“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是其显著特点,徽商本质上是儒商)、徽州方言、徽派雕刻、文房四宝、徽州竹编、徽州漆器、徽州民俗、徽派盆景等。

张学群书法作品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育一方文”。我生在安徽,长在安徽,安徽文化在自己的气质养成和个人成长方面无时无刻不产生着重要影响,对自己书法学习和创作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安徽文化是一种重传统的文化,所以启发自己在书法创作上始终围绕对传统的学习与探寻展开;安徽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所以促进自己的书法创作有较明显的包容性;安徽文化是一种多元性、融合性文化,所以促使自己爱好广泛、多点出击、多向度探求;安徽文化是一种理性文化,理性主义传统十分明显,所以促使自己注重理性思考、宏观把握;安徽文化是一种中和的文化,所以启发自己崇尚中和之美,在自己的创作中不偏不倚的审美倾向很明显。其实,我的篆书一开始就是学皖人邓石如的,借鉴得也比较多,篆刻也是直接取法皖人黄牧甫的,可见安徽文化对自己在书法学习、创作方面的影响程度和所起的重要作用。

李世俊: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省份、地区工作的经历和阅历,会令人有不同的体会,请您谈谈不同地域的转换对您的书法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张学群:在不同地方工作,可以领略不同的文化特色,接受不同的文化熏陶,这对一个人的人生,特别是艺术创作非常有帮助。不断地转换角色和环境变化,不断地有新感受,不断地酝酿艺术激情、焕发艺术创造力、促进艺术进步。作为一个艺术家,要自我创造条件尽量去丰富经历和阅历。单一的生活阅历不仅枯燥,而且会阻碍眼界、心胸和境界;要热爱生活、拥抱生活、深入生活、创造生活,这解决的是源泉问题和根本问题;必须有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它关涉能否增强艺术创作动力和活力的问题,这种思考既要有形而下(感性)的东西,更要有形而上(理性)的东西,而且要统一起来,这解决的是艺术理性、辩证思维的问题;必须把生活阅历和思考与实践创作结合起来、融合起来,做好“转化”的文章,并且用创作成果去检验阅历和思考的正确性。


张学群书法作品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云南应在全国书坛争得应有地位,塑造良好形象。


李世俊:云南有其独有的文化特色,著名的《爨宝子碑》《爨龙颜碑》都在云南境内,请您谈谈云南书法的特点,您对云南书法又有什么期待?

张学群:是的,云南不仅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且有独有的文化特色,边疆文化、高原文化和民族文化,大山文明、坝子文明和湖泊文明在这里交汇、融合。在书法文化方面,“二爨”是推动云南书法发展、彰显云南书法文化特色的宝贵资源。其实,与“二爨”大体同期,具有字体、书风过渡风格特征的碑刻还有很多,如昭通的《孟孝踞碑》、安宁的《王仁求碑》等。

云南虽地处祖国边陲,但与中原文化长期融合对接,逐渐构筑并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文化特质。书法艺术不仅得中原传统神韵,又兼具边疆民族的豪放风度。云南早期书法艺术,如上面讲的“二爨”等碑刻艺术,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清以来,随着汉文化在云南主导地位的逐步确立,云南的书法更趋于与中原一致,在全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例如:明末清初以担当为代表的僧人书法家群体,清中期著名书法家钱沣、赵光等,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皆有一席之地;还比如,剑川的赵藩,光绪元年举人,所书成都武侯祠对联名传天下;剑川的周钟岳,光绪三十一年举人,曾任民国内政部长,为南京总统府书额,也很有影响。以上这些,只是云南书法发展过程中的沧海一粟,仅借此一斑,或能管窥当年云南书法文化之盛景。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云南书法自古以来就具有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二是云南书法先人们具有不受门派约束的自由精神;三是率真朴实、守拙内敛、平正中和是云南书法的最大特点。

当今云南书法,可以讲有基础、有潜力、有后劲。当然这些需要环境和条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云南书法我没有什么发言权,如果要说对云南书法有什么期待的话,应该有这几个方面。第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起理性精神、创新精神、群体精神、包容精神、合作精神、奋进精神;第二,要尽快组织起来,发挥组织的力量和组织优势;第三,要挖掘潜力,利用好既有资源,形成独具特色又具有实力的云南书风,打造一支强阵容的书法滇军;第四,要增强活力,以活力赢得创造力,以合力增强凝聚力;第五,要加强交流,不断扩大视野,在开放包容中推动发展。总之,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通过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在全国书坛争得应有地位,塑造良好形象。

张学群书法作品


草书创作从传统中来,向传统延伸,又以传统为指归,最终要创作出古义盎然、生机勃勃的作品来。


李世俊:您是当代草书实力派人物。去年,您与胡抗美、刘洪彪、王厚祥三位先生一起举办了“万殊一相——狂草四人展”,非常成功,在界内外引起了广泛影响和很大轰动,创造了正能量,确立了正确的导向,可以讲引领了当代草书创作尤其是狂草书创作。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草书创作方面的体会吗?

张学群:好的。我在年轻的时候,学习书法是全方位展开的,什么都写,什么帖都临。大约跨入21世纪后,我意识到这种学习方法需要适当改变,精力也顾不过来,到了该突出重点、精化细化的时候了。所以跨世纪以来,主要目标是行草书,尤其是草书。在草书创作方面有一点成果,也有一些体会,但可能是肤浅的,主要有三点:

一是从事草书创作是很愉快的事情。因为草书创作最能表现性情,自由度比较大,也最能张扬个性,所以给创作者的满足感强。草书创作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文化提升、心性提升、精神提升的过程。

二是草书创作是一种很难的事情,有时让人感到很痛苦。也是因为草书创作自由度大,所以想要创作一幅很理想的草书作品很难。有时创作了一幅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但一审读,少胳膊掉腿,甚至出现文字、草法错误,只能推倒重来,因之很无奈也很痛苦。所以草书创作又是一个自信感、自律感被削弱的过程,往往是在快乐与痛苦、满足与缺憾中不断地切换、转换。当然在这种切换、转换中也会有提高。

张学群书法作品


三是草书创作要遵循基本规律和原则。我的体会是:

注重持续借鉴,不停地学习传统。传统是个深邃的宝藏,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又能通过创作不断地得以丰富、得以创造。草书创作从传统中来,向传统延伸,又以传统为指归,最终是要创作出古义盎然、生机勃勃的作品来。不以传统为基础,草书创作肯定是“乱弹琴”“野狐禅”;不以传统为指归,草书创作就缺乏持续力和感染力。因此,借鉴学习传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优秀的草书家终生都要面对的课题。千万不要以为草书创作可以撇开传统去另辟蹊径,或是有点传统基础就可以一劳永逸。草书从表面上看淡化了技法,其实是超越了技法,这个“技法”并不是单纯的草书技法,而需要对狂草之外的其他书体进行精心研究和体会,正如刘熙载所说,“草书之笔画,要无一可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张旭善草,亦精研楷法,其楷书《郎官石柱记》,笔力劲健,结体萧散,从容不迫,深见功底。怀素学书,曾流传退笔为冢、蕉叶代纸、磨穿漆盘等典故,又曾“担笈仗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其小草笔法流畅、精美绝伦,这些都为其狂草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旭、素书可谓谨严之极。或以为颠狂而学之,与宋向氏学盗何异?旭、素必谓之曰:‘若失颠狂之道至此乎?’”

注重笔墨基础。用笔是草书创作的核心,掌握基本的用笔方法后,用笔的关键在于表现其综合性和丰富性,也就是多方式、多层次、多角度用笔,显现出浓、淡、枯、湿、干、厚、重、灵、动、简等多重用笔效果。书法用笔第一,墨附于笔,用笔效果是要靠墨的呈现效果来体现的,所以用墨也很重要,要在浓淡层次上做文章。浓淡变化可以营造立体感、增加作品的抒情能力。草书既讲用笔,也讲用墨,更讲笔墨。墨因笔而立,笔因墨以彰,“笔墨”包括用笔和用墨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用笔和用墨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单向的一种关系。书法笔墨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语言,即书法艺术表现的语言。要想写好草书,必须在笔墨锤炼上狠下功夫,对笔和墨的练习是掌控书法笔墨乃至整个书法创作的基础。

张学群书法作品

要注重性情表达。草书最适宜表达性情,草书也最需要表达性情。在笔飞墨舞中,体现的是书家内心的一种起伏的情感和情绪。这种起伏的情感和情绪同时触动着书家创作的冲动,缺少了这一点,草书就失去了魅力。所以,性情成为草书作品最能感染人、熏陶人的因素,成为古往今来书家和论书者最为倚重的看点。性情的极致表现形式是激情,往往发生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人在激情支配下,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能。激情创作,是对草书创作的更高要求。

注重时代跟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法审美。草书创作,既要讲传统,也要讲现代;既要讲继承,也要讲创新。所以草书创作,在奠定传统功力的基础上,对现代的造型、构成、旋律,现代的轻重关系、水墨关系等都要加以认真借鉴。我认为衡量一件草书作品的优劣应看作品是否有古意和能否赋新意。把握并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反映时代审美,同时又个性彰显的作品才能算作赋新意的作品。

张学群国画作品


草书作品应该古意盎然、气息充盈、简净高格、丰富内蕴、体现时代精神、激发人的情感和艺术遐想。


张学群:(接上文)注重张扬个性。共性和个性是一对矛盾,个性就是个性特点、个性风格。形成一定的个性是十分不容易的,但又必须设法去实现,表现自我、表现我之精神。个性是一个艺术家艺术成熟的标志。一个艺术家的终生追求目标,可能就是使自己的艺术独具特色、格调高雅、上档入品。当然,个性寓于共性之中,不能脱离共性而存在,脱离共性的个性也是无意义的,个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且在稳定中不断提升。就历代草书大家而言,无不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张旭的颠狂、怀素的瘦劲、黄山谷的恣肆、王觉斯的雄奇、林散之的雅逸,等等。他们的作品表现出的个性特色是感染读者的第一要素。

注重适度理性。性情和个性是不能没有节制的,这就需要理性的参与。这里讲的适度理性,就是适度地控制理性,这种适度既必要又重要。当然,如果太斤斤于一笔一画、一招一式,也非严格意义上的草书创作,所以要适度理性。苏东坡有句名言:“无意于佳乃佳。”在对“有意”与“无意”的理解上,人们分歧意见较大。“有意”应是无意的基础,“无意”是“有意”的升华。如果没有“有意”的磨炼,“无意”之佳也便不可能出现。草书创作,最忌讳的是性情不达,线性语言的中断破碎。因此,“无意于佳乃佳”是草书创作的最高境界。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人们的审美标准、书家的创作方法也在改变。“无意于佳乃佳”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古代相对容易实现,而在信息化、开放化的今天,在展厅时代到来的情况下,作品篇幅几倍、几十倍地加大,再采取生活经历式的创作方法,恐难奏效。因此,在草书创作中的“有意”“适度理性”,也显得十分重要。

张学群国画作品


注重文化注入。草书最具魅力的地方不一定是形式构成、笔意造型,最具魅力的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含量、文化表达和文化形象。书法本质上是在写自己、写精神,草书更是如此。对于草书创作而言,文化厚度和诗意生活、以文养艺和文化支撑是极为重要的。当今时代,书法文化已经不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而是成为中国本土文化中超越性的精神活动,在当代世界的技术化倾向中具有“生命精神化”的重要价值。书法是以线条或浓淡干湿为表现手段的,体现的是一种超乎象外的玄妙之意与幽深之理。书法不应忘记自己一以贯之的传统文化身份和精神高地。坚持在书法技术化潮流中,重申书法文化的身份价值,提升书法的文化品位,是书法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使命。坚持书法的初始阶段是技术,而高级阶段则是一种文化追求,应有哲学思想贯穿其中,才能达到艺术创作的高境界。因此,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丰富书法的内涵和精神,是草书创作提升到应有高度之必须途径。

注重形象打造。这里说的形象,就是草书作品的整体形象,也就是所谓的大气象、大效果。我主张让书法充满画意,这在草书创作中最能得以表现。当我们欣赏一幅草书作品时,首先感受的是这幅作品的气象,一幅能打动人的草书作品,应该是古意盎然、气息充盈、简净高格、丰富内蕴,同时又能体现时代精神,激发人的情感和艺术遐想的作品。作品的气象就是作品的整体性,整体往往大于并高于局部的相加。草书创作如果不注重整体的协调性,就不会有好的气象。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论艺术时说过:“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加重要”。欣赏一幅草书作品,有时单独看一个字也许并不美,但放在整幅作品里却妙不可言,这就说明个体与整体是不能分开的,有时为了大效果,细枝末节可以忽略不计。当然,我这里讲的是“有时”。强调大效果,也并非不重视局部效果,更不是否认局部效果,局部也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如果没有局部的效果,大效果也难以有支撑。在整体上追求大气象、大效果,能上眼;局部追求精到,能细品,两者结合起来,更会是一幅理想的作品。正所谓“远看气象分布,近看结构姿态,细看点画用笔”。

我用前不久自己观看“狂草四人展”时创作的一首诗来反映自己对草书创作的感受和看法,也作为结束语。

诗名叫《观“万殊一相” 狂草四人展》,全诗为:

书中狂草最为难,联袂推出正象观。

笔墨溅飞呵风雨,神情放逸弄云烟。

腾挪扭挫谁知趣,抛洒墩劈可悟玄。

有梦今时当互励,心游物外疆无边。


▲张学群篆刻作品



欢迎订阅2017年《中国书法报》


1.邮局订阅: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1-237

每期定价:3.00

全年定价:150.00


2.邮购订阅:

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报》社  

邮编:100125

联系人:陈英嘉  朱化杰    

联系电话:

010-64060749  

010-65012624

银行汇款户名:《中国书法报》社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团结湖支行

账号:0200 2068 0900 0012 936


3.微店订阅:

点击下方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




欢迎订阅2017年《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书学》


《中国书法》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1.邮局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书法》

邮发代号:2-879

每期定价50元

全年定价600元


《中国书法•书学》

邮发代号:2-908

每期定价50元

全年定价600元


2.邮购订阅:

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杂志社

邮编:100125

联系人:潘女士 张女士

联系电话:010-67322341

银行汇款户名:《中国书法》杂志社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王府井金街支行

账号:0200 0007 0901 4416 048

(分别订阅全年杂志免收邮费,单册订阅加收邮寄费8元/册)


1.搜索公众号“中国书法报”,添加我们。

2.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我们。

推荐·分享

欢迎您将我们的公众号推荐给朋友,将我们的内容发布到朋友圈。

联系电话

采编部:010-65389224

广告部:010-65012624

发行部:010-64060749




-->